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先后担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务,成绩斐然。在熙宁二年(1069),他被任命参知政治事务,次年拜相,主持政治改革。由于旧学派的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王安石,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获得权力,新的法律被废除,郁郁寡欢最后病逝在钟山,追赠太傅。在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号“文”,所以他带来被称为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自己写书,被称为“通儒”,开创了“荆公新学”,促进了宋代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解释了宇宙的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他的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散文简练、短小精悍,论点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用功能,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诗“学杜得其瘦硬”,善于推理和修辞。晚年他的诗歌风格含蓄而深沉,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具有浓郁的精神和远韵,在世称为“王荆公体”;他的词作崇古,意境广阔无垠,意象清淡朴素,为文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情感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北宋中期,他大力推动诗***新运动,为消除宋初盛行的浮华余风做出了贡献。然而,王安石的文学思想过于强调“实用”,往往低估了艺术形式的作用。他的许多诗歌经常表现出过多的讨论和推理,但缺乏生动性和持久的吸引力。也有一些关于禅宗的诗,晦涩而枯燥,但也不失大家的风范,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