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凡事看淡,寸心之处必安

西北关中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故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游览胜地不胜枚举,玉女洞即是其一。洞中有一奇特之泉,极清澈,又甘美异常。传说哪个人有幸得饮此泉,不只百病全消,还会长生不老。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派任凤翔签判,在游玉女洞时,口干舌燥之际痛饮仙泉,顿觉名不虚传。苏轼是个颇懂享受之人。他想:如何才能长享此美呢?学士不愧人中之杰,很快即有主意,那就是定期派手下卫卒前来取水。为防止卫卒用其他地方的水冒充,苏轼与负责玉女洞事务的中兴寺僧破竹为契,自己与寺僧各持其一,作为往来的凭据,戏称为“调水符”。
应该说这个类似于古代调兵的方法确实高明,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遇到新难题。每次卫卒取水后,半路就将其喝光,再装满河水回去交差。受骗的苏轼非常懊恼,和别人又没法说,只好给弟弟苏辙写信,大倒苦水,慨叹人心之不古无过于此也。
苏辙的回信很快到来。令苏轼大感意外的是,自己的牢骚没有得到丝毫的回应,换来的是令他汗流浃背的一顿针砭:“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谁谩。渴饮吾井泉,饥食甑中饭。何用费卒徒,取水负瓢罐。置符未免欺,反覆虑多变。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
苏辙一针见血地指出,错误并不在于取水之人,而是在于喝水的哥哥欲望太多。你连喝点水都要防着手下人偷换,这不活得太累了吗?你约束一下自己的欲望,渴了就喝,饿了就吃,简单易得,无牵无挂,这才是真正的“无忧符”。有了它,哪儿的水喝起来都不比玉女洞的泉水差。
苏辙在文学史上,无论天分、才华还是成就,都不及其兄,但他这番充满智慧与哲理的真诚劝谏,真真令人刮目相看。人都有欲望,七情六欲本是人之天性,毫不奇怪,连孔子都说:“食、色,性也!”从某种角度说,它还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欲”是要有限度的,这也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是极其正常与合理的。可是如果过了这个“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吃喝不怕好,票子不怕多,位子不怕高,便宜不怕大……凡事喜欢唯我独尊,恨不能天下风光一人占尽,这就是贪婪甚或疯狂了。为了满足泛滥的、无度的欲望而不择手段、伤天害理,最终导致天怒人怨,这不是洪水猛兽又是什么?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欲求过度,是注定没有好日子过的。苏辙的清心寡欲、谦虚谨慎,委实难能可贵。史载,苏辙也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恬淡虚静、简朴大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逆境而浑然如常。他何以能如此淡定?这除了个人秉性之外,最为主要的就是他对“多欲”的危害有着特别清醒的认识。所需最少,满足最易;俯仰无愧,淡泊宁静。如此,忧从何来?惧自何生?
“欲”少,必淡泊。凡事看淡,寸心之处必安、必静、必如定海神针一般。任凭风浪起,稳如泰山立。如此,精神世界必定没有枷锁和牢笼,而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苏辙少时健康不佳,长期为肺病所苦,然而却比强壮如牛的哥哥苏轼长寿,且苏轼的衣食多由苏辙接济,这个匪夷所思的反差不能不令人惊叹与深思。
“辙”者,低调、务实、甘于负重,成人之美,正合厚德载物之意。苏洵以此字为沉静厚重的次子名之,是寄望于他不慕荣利、精诚守拙,步步为实、不蹈虚空,用扎扎实实的脚印说话。观苏辙一生,劳苦不避,功成不居,自然祸亦不及,实不负其父之雅望,亦不负“辙”之美名与深意,实可曰:“大矣哉,淡定苏辙!”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马军),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于:3个月前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3507
  • 今日 15
  • 访问量 368465
  • 浏览排行
  • 点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