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看透和超越外在环境,从内心寻求强大的力量之源,这正是王阳明心学对于今天的最大价值。
比如,王阳明的这三条处世之道,帮助、引导人们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纷扰,重拾中庸、淡然之境,成就卓越人生。
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说出了“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深刻道理,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正是心之于人的强大作用。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为此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他:“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王阳明回答说:“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考量王阳明关于“忙”的相关论述,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便在于欲望的膨胀。是欲望蒙蔽了自己的心,而失去了心中主宰,于是只剩下不停奔忙。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林黛玉为什么老是咳嗽?因为悲伤伤肺;为什么生气的时候肝会疼?因为暴怒会调动肝功能,伤肝;还有思虑伤脾,惊恐伤肾。
除去这些负面情绪,欣喜若狂也会损害身心。比如“范进中举” 的故事:多年考取功名不得,本以为要过一辈子苦日子的范进终于得到了朝廷的功名,一时间心中所有的怨、愁、喜等全部翻涌出来,喜极而泣,乃至发疯。
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无论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只要过度了,都会让我们生病。
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
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保持平和淡然、不急不躁。
还有人就“有所怨恨”一说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指出:“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王阳明认为,像怨恨等情绪,人的心中怎么会没有呢?当人怨恨时,即使是多想了一点,怨恨也会过度,这样心胸就难以保持宽阔正直。
所以,对于怨恨等情绪,要学会将心放宽、顺其自然,不刻意为之牵动心绪,不过分纠结不放手,学会事过无痕、淡然处之。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王阳明讲,不要着一分意思,就是要开阔胸怀。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淡定,天地何其广阔,拥有宽广的胸怀,便能在其中自由地翱翔。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心胸狭隘只会给人带来无穷祸患,而心胸宽广则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慰藉心灵,无论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争取到发展的机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世。
只有时刻保持宽广的胸怀,心存一份豁达,才能放下怨恨,重拾笑颜;才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共同进步。也许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心中的豁达就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王阳明认为不要怀揣着“私心”,所谓私心,就是欲望导致的过分修饰,画地为牢。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如此。人应该永远保持初心。想太多、要求太多会让人变得不幸福,不满足。
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人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为什么人小时候的快乐比较简单?只要一颗糖,夏天一口西瓜,就能快乐满足好几天。原因就是,欲求少而单纯,懂得知足长乐。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专注于有意义的事情,如此,才能成就卓越人生。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