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诸葛亮采取了果断措施,蜀国的新政权得到了巩固。当时的张裔,就曾称赞说:“诸葛丞相处事公正严明,赏罚不分远近。无功者不能得赏,权贵者不能免罚,这是人人奋勉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还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是当时最大的水利灌溉网,是成都农业生产的命脉。诸葛亮对它极为重视,明确指出:“此堰是农业的根本,是国家的资源。”他专门设置堰官精心管理,还在人力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征发一千二百名壮丁常驻堰区,负责保护和维修,提高灌溉能力,使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他还积极鼓励老百姓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以致大批蜀锦运销吴、魏,成了蜀国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连诸葛亮自己也说:“决敌之资,唯仰(依靠)锦耳!”此外,他对炼铁、煮盐等也十分重视。据说,他还亲自到临邛(qióng 临邛,今四川邛珠)、仁寿(今四川仁寿县)等地视察火井煮盐和冶炼铁矿的情况。西蜀时期的盐铁事业之所以有相当的发展,是与他的大力提倡和有效管理分不开的。
诸葛亮治蜀期间,还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奢侈腐化风气,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他提倡节约,主张丰收之年不浪费,平时注意贮备,以防灾荒。他对自已要求也很严格,从来不搞特殊化。当他临终的时候,还特地给刘禅上一道遗表:“我家有桑田、薄地,自给有余,一家可以温饱,不需要增加私产。我死之后,如果家里有多余的丝帛、钱财,那就对不起陛下。”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将领和官吏,也颇有节俭之风。像邓芝死后,家无余财;大将姜维、宰相费祎(yī)等人的穿着、住宅,都和普通人一样,毫无特殊的地方,深受老百姓的赞扬。
经过诸感亮的苦心治理,贫弱的西蜀地区,出现了一片兴旺景像。他的这些政绩与同时期其他封建统治者相比,不但是享著的,而且为见固蜀汉的统治和进行北伐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