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名叫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泸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包拯父亲名叫包仪,曾经担任朝散大夫,离世后被追加官衔为刑部侍郎。包公十几岁的时候,以孝顺闻名,生性率直诚实。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也就是公元1027年,才28岁的包公便考中了进士。他先是任职大理寺评事,后来成为建昌(今江西永修)的知县。因为父母老了,不愿再和他一起去其他地方养老,包公便立即辞去了他的公职,回家照顾他的父母。包公的孝心也受到了官吏们的称赞。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后包公才重新步入仕途。这还是在乡亲们的不懈努力的劝说下他才答应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就不能不管不顾离开父母去其他地方做官。这在当时是违反封建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父母会为了他们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儿子一同前去。父母不愿跟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当时很少见,这意味着包公要遵守当时的封建礼教,辞官照顾父母。后来可能是因为包公父母生病了,无法忍受路上的颠簸,所以包公还是辞去了他的官职。
不管是什么情况,包公都可以主动辞职,这说明他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顺也可以为今天一些品质低劣的人树立一个榜样。在以前的故事中最被谈论的是包公的无私,忽略了包公对父母的孝顺。
包公最初在天长(现在的安徽)被任命为知县,后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晋升为知州。两任期满后,他清正廉明的名声传遍天下,因此他被调到京城任殿中丞。后来,他担任监督御吏、三司户部的副吏,天章阁待制(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并多次担任地方官员。
公元1052年,包公弹劾外戚张尧佐惹怒了仁宗,仁宗要求他离开京城,担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其实转运使的职位在当地已经很高了。仁宗并没有使劲打击他,只是让他离开京城。因为他被加上了龙图阁学士的虚名,所以后来人们叫他“包龙图”。
离开京城四年后,包公被重新调回京城担任开封府知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任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包公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要向南而坐,包公在升堂时他就面向北坐着。在后来的戏词中有一句话形容包公:“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后来包公又担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当时的副宰相。
公元1062年,包公最终病倒在了府衙,生病后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64岁。
更新于: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