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乾隆年间,甘肃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案——甘肃冒赈案。此案不仅因涉案官员众多、贪污数额巨大而著称,更因其暴露了清代官场腐败的严重程度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案件背景:捐监制度的重启与滥用
甘肃冒赈案的发生,与清代在甘肃实行的捐监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捐监制度原本是为了充实仓储、赈济灾民而设立,允许民间捐出豆麦等粮食,以换取国子监生的资格,从而有机会应试入官。然而,这一制度在实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一度被停止。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亶望以甘肃仓储不足、灾荒频发为由,说服陕甘总督勒尔谨,重新开启了捐监制度。然而,王亶望并未按照原令只收本色粮米,而是采取了折收折色银两的办法,将粮米变成了白银,为各级官吏中饱私囊提供了便利。
二、案件爆发:苏四十三反清起义的触发
甘肃冒赈案的爆发,与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的反清起义有着直接关联。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因不满清朝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苏四十三率众起义,杀死领兵弹压的兰州知府杨士玑和河州协副将新柱,进逼兰州。乾隆皇帝唯恐兰州不保,急调各地援军进剿。
在***起义的过程中,由于官军不能速胜,乾隆震怒,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为了摆脱困境,主动向乾隆皇帝上奏,表示愿意将历年积存的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然而,这一举动却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怀疑,他责问王廷赞何以家计充裕,并下令严查捐监一事。
三、案件查处:贪腐官员的严惩
随着调查的深入,甘肃各级官员利用捐监制度大肆贪污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王亶望、蒋全迪等人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折收监粮,肆意侵贪。他们为各县预定灾情,按照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衙门预定份数发单给各县,令各县照单开赈,这就是所谓的“冒赈”。同时,他们还设立了“坐省长随”的办法,坐镇兰州,收受赃银。
经过清查,甘肃正项仓库亏空严重,捐监未及两年,开销监粮竟达600万石之多,而旧存常平粮又销去了130余万石。乾隆皇帝对此大为震怒,下令严惩涉案官员。甘肃总督勒尔谨被赐自尽,布政使王亶望、兰州知府蒋全迪等人被斩首示众,共计处死大小官员四十七名,被革职下狱的八十二人,十一名赃犯之子被解送新疆伊犁做苦工。
四、案件影响:清代吏治史上的重大事件
甘肃冒赈案是清代吏治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暴露了清代官场腐败的严重程度,也引发了乾隆皇帝对吏治的深刻反思。此案之后,乾隆皇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吏治,以期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甘肃冒赈案虽然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必须坚决予以铲除。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被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更新于:1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