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说“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勤靡余劳”是说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则是说心灵要保持宁静,少一些非分之念。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归园田居》诗,是陶渊明人格的真实写照。他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41岁归隐后,有22年的躬耕生活;田间劳作,披星戴月,十分辛劳,但他却能自我排遣,使心灵得以安顿,这才有了“带月荷锄归”的感觉。这两种状态合起来,便是“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的人生意境。
人生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古至今,勤劳都是受人称道的美德。勤的本义就是劳累,辛苦。在现代语境中,“勤”“劳”并用,既指要勤于劳动,又蕴含着吃苦耐劳之义。在传统家教家风中,“勤劳”总是被置于重要地位。
郑板桥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曾国藩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他教育孩子从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戒除后辈游手好闲,懒惰成风的习气。
勤劳的背后虽有艰辛、有辛苦,但更多的是有收获与快乐,而这恰恰是生活的意义。有人说: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一个人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让自己经济独立,不依附于他人,才能开创自己的美好生活。
相对于劳作时身体的多动、多干,人的心则要让其“闲”一些。《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梓庆“削木为鐻(古代一种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梓庆的鐻为何能做得这么好?梓庆说,他在准备做鐻时,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直到杂念完全放下,只醉心于技艺时,才到山里挑选适合的木料,专心致志打造最好的鐻。
林语堂说:“悠闲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种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
闲,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舍与得的智慧。苏轼在担任杭州太守的时候,喜欢在高山的亭子中办公,办公之后一定要小酌一杯,看看满山风光,找个阴凉睡上一觉。把繁重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工作也成了劳逸结合的享受。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忙忙碌碌,焦头烂额,不是生活之道,学会忙里心闲,才是生活真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诗词所描绘的,不光是情景,也是心境。保持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纷繁中保持本真,远离浮躁的干扰,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便能胸怀旷达、物我两忘,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在“心闲”中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更新于:5天前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4599
  • 今日 0
  • 访问量 120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