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皇后杨氏生的第三个儿子, 这是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唐朝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为帝,改年号为至德元年,李亨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李亨称帝时,他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并没有退位,也没有诏书许可李亨称帝,也就是说,李亨是无视了李隆基,擅自强行登基称帝。
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逃出长安的皇帝和太子因为抗敌路线的分歧和权力之争,在逃出长安后没多久就分道扬镳了。
李隆基逃亡蜀地避难,李亨坚持在关中附近抵抗叛军,也借此脱离了李隆基的控制。
并且,因为“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在李隆基的纵容下爆发的,很多受到损失的朝臣和权贵也对李隆基不满,这给了李亨自立的基础和勇气。
李隆基和李亨这对皇家父子的感情本就不怎么好,皇家无亲情,李隆基杀继承人也是杀过的,猜忌李亨甚至一度有废掉他的心思也是有史记载的。
这对皇家父子与其说是父子关系,还不如说是政敌关系更贴切一些。
因此,李亨在灵武登基后,他跟李隆基之间如何相处是双方都头疼的事,全天下人也都看着。
毕竟一个是前任皇帝,一个是现任皇帝,虽然朝臣大多知道两人的关系不和睦,可皇帝到底是天下人的表率,两人也无法真的公开恶语相向。
更何况,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朝起,历代王朝都以孝道为先,以此教化百姓,新皇帝李亨至少在明面上,要对父亲李隆基保持恭敬的态度。
而李隆基在知道李亨登基后,即便恼羞成怒,也只能无可奈何。
“安史之乱”的爆发,可以说把这位造就了“开元盛世”的皇帝的威望都打没了,躲在蜀地的李隆基,已经无力掌控一切。
李隆基跑到成都时,身边只有“扈从官吏军士到者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而已。”
而李亨在灵武,却是兵强马壮,“郭子仪等将兵五万自河北至灵武,灵武军威始盛。”
所以,在获知李亨于灵武称帝后,李隆基还是妥协了,被迫承认了李亨这个新皇帝,并自认是太上皇。
当然,李隆基也不是没有反击,即使这个反击很软弱无力。
他在承认李亨为新皇帝的册命中,要求李亨要收复长安和洛阳,他才会彻底退隐,《旧唐书·玄宗本纪》中记载:
“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候克复两京,朕当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但仅一年后,在李亨、郭子仪等指挥下的唐朝军队就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李隆基必须践行承诺了。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李亨还都长安,并派人去请李隆基回京。
十一月,李隆基回到关中,即便再不情愿,他也要跟儿子李亨做个了断。
于是,李亨和李隆基这对父子,在天下人面前演了一段父慈子孝的大剧。
不过,在演绎父慈子孝前,李亨还是要把危险先消除,他对李隆基相当不放心。
当李隆基的御驾走到凤翔的时候,李亨派去接他的兵就到了。
李亨不但派去的兵是李隆基护卫的五倍之多,还要求李隆基的护卫把兵器都留在凤翔府库,不准随身携带,《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中记载:
上皇至凤翔,从兵六百馀人,上皇命悉以甲兵输郡库。上发精骑三千奉迎。
野史《高力士外传》中也记载:
十二月至凤翔,被贼臣李辅国诏外随驾甲仗。上皇曰:“临至王城,何用此物。”悉令收付所由。
由此可见,李亨对李隆基的警惕性和猜忌有多重,人可以回来,武器不能带回来,哪怕李隆基身边只有数百人。
消除了李隆基身边最后的武装力量后,李亨才大摇大摆的到咸阳望贤宫亲自迎接李隆基。
然后,父子两人在咸阳百姓面前将一出父慈子孝演绎到了极致。
李亨见到李隆基后,早早下马跪拜,然后抱着李隆基的脚痛哭,“上捧上皇足,呜咽不自胜”。
李隆基赶紧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黄袍,亲自批在李亨身上,李亨推辞一番,李隆基坚持,以这种形式正式完成皇位交接。
史***载,现场百姓看到后,无不深受感动,“父老在仗外,欢呼且拜”,并表示“臣等今日复睹二圣相见,死无恨矣!”
随后,李亨亲自扶李隆基进望贤宫,坚持请李隆基位居正座,吃饭时,李亨先品尝菜肴后,才进献给李隆基享用。
第二天,李亨又亲自护送李隆基回长安,先帮李隆基试马,等李隆基上马后,又亲自牵马而行,在李隆基制止后,又上马为李隆基引路,还不敢走在其正面。
以至于李隆基也不得不表态,以前的日子白过了,当皇帝哪有当太上皇舒坦?“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
如此一番谦让和孝顺,李亨终于把李隆基接回长安。
这也是李亨和李隆基父子之间最后的和谐了,李隆基回到长安后,过得并不好。
李隆基先是被李亨的亲信宦官李辅国逼迫更换住处,然后,他身边的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也都被李辅国赶离。
甚至于,李隆基想给死去的杨贵妃换个安葬地都被李辅国阳奉阴违。
李辅国的行为,李亨能不知道?显然,李亨在局势完全稳定后,开始报复父亲了,这对父子之间的父慈子孝仅限于政治需要。
不知道幂幂之中是否有天意,这对互相防备极深的父子,差不多同时死去。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隆基病逝,当时,李亨也已经病危,在李隆基死去十多天后,李亨病逝,至此,这对父子的恩怨算是彻底告终。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