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崇祯南迁,南方会拥立他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大明“亡国之君”崇祯帝一辈子的各类败笔里,“拒绝南迁”这事儿,公认“作死程度”极大的一桩。
尤其讽刺的是,北京城城破,崇祯帝悲情上吊时。那位以慷慨激昂辞藻,促成崇祯帝断掉南迁念头的“大明清流”光时亨,立刻颠颠跑到李自成处卖身投靠,摇身成了“大顺朝官员”。就这么个外香骨头臭的货,竟就忽悠得崇祯帝“君王死社稷”了——晚明官员品质之伪善卑劣,崇祯帝识人之昏聩,让多少后人瞠目结舌。
而“拒绝南迁”“君王死社稷”的严重后果,也恰如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的一声叹息:“崇祯帝这一自我牺牲的决定,就这样最终毁灭了后来复明志士坚守南方的许多希望”。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崇祯帝当时“选择南迁”,历史,到底会有怎样的不同?
首先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是,如果崇祯帝真的“南迁”,“继续坐皇位”还是没问题的。自从大明定都北京起,南京就成了北京城的“备用系统”,从六部到驻军一应俱全,一旦北方有事,南京“换个招牌”就能开张。崇祯帝的身份摆在这儿,只要来了南京,别人就没得争。
更重要的是,在崇祯十七年二月,大明朝堂讨论“南迁”问题时,朝臣里的“南迁派”们不但大声疾呼,更拿出了靠谱南迁方案:天津巡抚冯元飏经过四个月筹备,早已备好了二百艘船和五千步骑护军,只要崇祯点个头,大家就从通州火速集结,然后护卫着崇祯经海路来南京。可这么个万无一失的计划,崇祯竟是反复纠结,到了三月初七还没下决心。接下来就是通州沦陷,北京城被围,想走也走不掉了……
以这个意义说,崇祯确实是亲手断送了“续命”的机会。
那么,倘若崇祯南迁后坐上皇位,这“半壁江山”的大明朝,前途又将如何呢?这事儿,就取决于斗志旺盛的崇祯帝,能否解决好晚明王朝三个要命的问题,确切说,是他上吊前亲手挖的三个大坑。首先一条,就是文官集团的“低能化”。
晚明吏治的一大毛病,就是越发荒唐的“党争”。比如真实历史上,当“崇祯上吊”的消息传到南方时,南方那些“文官集团精英”们,第一反应却是“找个理由继续争”。南京的“阉党”与“复社”,各自都招募了打手,打着给崇祯“戴孝”的名义人人穿白衣持白棒,街上看到了就大打出手,闹得乌烟瘴气。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文官们更是拉帮结派,还拉着武将做外援,结果等清军都打上门了,他们自己还正打得热闹……
但比这类活剧更要命的,就是明代文官能力的“低能化”。比如崇祯帝在位时,在他昏聩的用人方略下,最后“留守”在朝堂上的,尽是陈演魏藻德之类的坑货。北京沦陷的原因,也正如史可法一句名言:“文官爱钱武官怕死”。那么南方各位“高官”的情况呢?那也好不了多少。
比如当南明王朝建立,清军铁蹄已席卷北方时。南明王朝的这些高官们,这些不久前还怒斥“明清议和”,一副“宁为玉碎”气概的“精英”们,却是纷纷把脸一变,热情表示要和清军“议和”。别管“阉党”“复社”,或是马士英史可法,大家政见不同,这事儿却是一拍即合,甚至还提出荒唐条件:南明每年给大清十万两白银的“岁币”,嘉奖“放清兵”的吴三桂,割让关外之地,“和平诚意”十足。
就连矢志忠心报国的史可法,都在给清王朝的书信里苦苦哀求:“从此两国(南明与清)世通盟好,传之无穷”。当然,史可法的本意绝非卖国,而是他坚持的“借夷平贼”战略——先借清军的兵马,灭了李自成再说。
可问题是,此时李自成已是兵败如山倒,清王朝早已长驱直入,一群大明“精英”看不清形势,却沉浸在这般不切实际的幻梦里。这半壁江山的大明朝,又怎有救?
而且就算这帮眼光昏聩的“精英”,都算是其中的好人。更多的南明“精英”们,都忙着在“新朝廷”卖官鬻爵,以至于“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明明国难临头,江南却是奢靡之风大起,一片歌舞升平。最后南京沦陷时,这群“精英”跑的跑降的降,唯有一个乞丐在百川桥上自尽,死前留下一首讽刺诗:“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大明养士,就养了一帮这类玩意。
就算崇祯南迁,他麾下能用的,也基本就是这类“非昏即贪”的玩意。这难题,他能破。
而比起这些“低能化”的文官来,崇祯面临的另一个大坑,却是武将的“流氓化”。
其实,南明弘光年间,当清军准备大举南下时,主持南明政务的权臣马士英,还是蜜汁自信:有四镇在,何虑焉——南明有江北四镇在内的大批军队,账面数量高达百万,还怕打?但事实是,这“百万大军”,说是“百万流氓”,那都是客气话。
明末战乱频发,武将们的地位却水涨船高。特别是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里,由于他猜忌心过重,“驭人之术”又过度精明,越是有文韬武略的英才,越是往死里整。比如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曹变蛟等沙场英雄,不是被猪队友坑死,就是被崇祯坑死。经过这一番逆淘汰,“幸存”下来的武将,都是些跋扈将军。
典型如左良玉,这位明末农民战争里打出来的武将,别看常被李自成张献忠花样吊打,可人家越打败仗兵越多,什么地痞流氓都往麾下招。越是关键时刻越掉链子,要军饷物资时狮子大开口。一旦没钱了,就大咧咧烧杀抢掠。比如他坐镇武昌时,就沿江大肆烧杀,“所掠妇女两三万”。崇祯对孙传庭卢象升们各种恶治,对这种“流氓军团”却是没了脾气,反而好言好语哄着,各种钱粮“喂着”,一直到上吊,都没拿他怎么着。
到了南明年间,包括江北四镇的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等人,也都是有样学样。手里捏着私人军队不撒手,狮子大开口给朝廷谈条件,真打起仗来,除了少数几位外,其他人都是能躲则躲。后来清军南下时,这帮“内斗有精神”的流氓军队,都是一触即溃,分分钟当了带路党。成了晚明“烂透了”的又一见证。
所以,就算崇祯南迁,他手里能用的兵,主要也是这些“流氓军团”。他能否将其“驾驭”好?这事儿,说到底也是难。这么多“左良玉”,可不就是他自己“刺激”出来的?
而最重要的一个坑,就是明王朝人心的丧乱。
说起晚明的乱世,后人常叹息北方***,江南在大家心目里,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乐土。但事实是,富庶的江南,当时同样是火药桶。晚明多年以来吏治腐败,江南大地土地兼并加剧,动辄都是“地三十万亩”,每年仅田租就数百万两。一个个“华堂高楼,极为崇丽”,甚至“收健壮为奴,喜斗杀”。早就拉足了仇恨。
所以,就是在崇祯上吊后,江南的嘉定、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就相继爆发了民变,甚至还有“奴变”。南明弘光政权治下的江南大地,是个上层纸醉金迷,各地***不断,争斗不停的怪胎政权。崇祯南下后执掌的,也就是这么一个“怪胎”。他可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说实话,他若是真有这能力,这大明,也不会到了南迁的地步。更何况,一个连“南迁”的决心都下不了的帝王,本身,就是明王朝溃烂的“催化剂”。这个“历史假设”的背后,就是这么多的叹息回味在其中。
参考资料:樊树志《重写晚明史:王朝的末路》、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商传《走进晚明》、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