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命理研究
国学文化
三国历史
清朝历史
明朝历史
历史故事
首页
/
诗词雅言
/
顺四时之序,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2024-04-16 12:04
顺四时之序,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中国人四季观念的形成可以从“春、夏、秋、冬”这几个字的本义见出一些端倪。“春”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草的种子推土而出,开始生根发芽了。《说文解字》:“春,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作为季节的“夏”字是假借字,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页;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假借指代一年第二季。“秋”字本义指成熟的庄稼,《说文解字》:“秋,禾榖孰也。”甲骨文的“冬”字像一根绳子两头都打了结,本义表示“终”。
从“春、夏、秋、冬”这四个字的原初意义,我们可知,中国人从人文之初就与天地自然紧密联系。臧克和先生认为,春、夏、秋、冬四个字本义就是草木从萌动初生、盛大、成熟到枝垂叶落的生命历程。(《说文解字的文化解说》)古代不少文化典籍都有关于“四时”的记载。如《尚书·尧典》载有“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又如《逸周书》就有浓厚的“四时”观念,《逸周书·周月解》:“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依序体现农耕文化的生活节拍。
先民们一定是在长期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四季观念的。先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天文,所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恒》)“天地节而四时成。”(《周易·节》)“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由天及地、由地及人,人文活动也要顺应天地四时之序:“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周易·系辞上》)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主张人要“顺四时之序”。从个体的养生到国家治理,都应如此。
中国人养生讲究时令节候,春有春时,夏有夏令,秋有秋节,冬有冬候。如《黄帝内经》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素问·宝命全形论》)“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春天是“发陈”的季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这个季节的养生之道是:“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素问》)相应地,夏天、秋天、冬天的天地之气不同,人们的养生之道也应相应变化:“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之相应,春天要养“生气”,夏天要养“长气”,秋天要养“收气”,冬天要养“藏气”。顺应天地阴阳则生,逆之则阴阳失调,有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养生的重要一环是饮食,不同季节要吃不同的时令肉菜:“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羶。”(《周礼·天官冢宰》)为什么四季分别要用这八物呢?郑玄注云:“此八物者得四时之气尤盛。”又如:“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随着季节的变换,人们的食谱也要随之变更,从中我们可知中国人饮食养生得天地之道、顺四时之序的生态智慧。
小到个体养生,大到治理国家,中国人讲究顺应天地四时之气。治理国家如果不顺应四时之序,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国语·周语》载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地震,伯阳父就这么解释这场地震:“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载周太子晋说:“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以殄灭无胤,至于今不祀。”说的就是治理国家如果不顺天地、应四时,就会国灭身亡的道理。古代史官就是系年记事,年又按四时先后顺序展开。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周礼》设官分职有所谓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这就是承天地四时之序。如郑玄注“天官冢宰”是“象天所立之官”,“地官司徒”是“象地所立之官”,“春官宗伯”是“象春所立之官”。人间的政治秩序遵从的是天地四时之序。
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其中有“十二纪”,就是四季顺序、每个季节又分孟、仲、季三纪来结构编排的。在每一纪里面,先说当季天地节气物候特点,再说天子百官要做的事及注意事项。以孟春纪为例:孟春之际天地节气物候的特点是“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暤,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孟春之际的天气特点是“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相应地,天子百官要做的事宜及注意事项是: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榖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廓,揜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吕氏春秋·孟春纪》)
从天子日常衣食起居、迎神祭祀到躬耕籍田、教习乐舞,从禁伐木到无杀孩虫胎鸟、不兴兵。孟春如此,其他各季度的叙述维度和行为程式也如此展开分述。只是随着季度节气的不同,天子百官具体的行为规范也要做相应的改变,就像各季度天子百官的工作生活日程安排。春夏秋冬,年复一年,运转有序,其背后的基本文化精神就是遵循天地四时之序:“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如果违反天地四时之序则“风雨不时”“疾风暴雨数至”“霜雪大挚”,甚至“国乃有恐”“民大疫”。就农业生产而言,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农业生产过程要及时掌握农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见图一)气不入,身无苛殃。”(《吕氏春秋·审时》)中国人严格按照这个顺应天道、地理、人纪的日常运作图式,长期安祥地生活劳作在中华大地上。
《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篇章布局及其天人四时理念对后世影响很大。章学诚认为,《吕氏春秋》的篇章结构影响了司马迁的《史记》:“自《左传春秋》依经起义,兼史为裁,而司马迁七十列传,略参其例,固以十二本纪,窃比《春秋》者矣。”又曰:“吕氏十二纪似本纪所宗,八览似八书所宗,六论似列传所宗。”(《和州志·列传总论》)《礼记·月令》的内容与《吕氏春秋》的十二纪基本相同,《礼记》顺应天地四时的观念也与《吕氏春秋》近似。《礼记·礼器》:“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时为大。”战国以来的月令纪时系统,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有成熟的天地四时观念。这跟中华大地多处于北纬30°左右有关,这一纬度的区域自然气候四季分明;又与中华文明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基因有关,靠天吃饭的民族更热切地关注自然气候的温暑凉寒,也更懂得顺应天地四时对于生存的现实意义。
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代气象学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和生存智慧,中华民族很早就了解并顺应天地四时之序,与天地万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而和谐安祥地生产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大道之道
乃
国学之道
上一篇:伤官遇印终觉妙,身弱见根显福报
下一篇:庄子不养猫:中国古人为什么养猫?
相关推荐
03-31
1
赵云智胜盗贼:胆识与智慧的传奇故事
03-27
2
秦始皇:非暴君,实为中国史上罕见的仁君
03-25
3
曹冲:三国智慧之光,是否被神化之辩
03-24
4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神话:历史智慧与文学创作的交融
03-24
5
辛弃疾以寡敌众:五十勇士勇闯敌营的胆识与智慧
03-23
6
夏日开卷|中国当代文学译介
03-22
7
范睢扳倒秦国重臣:权谋与智慧的较量
03-21
8
曹操对待背叛者的策略与智慧
03-19
9
董卓:以三千兵马控制帝都的智慧与谋略
03-11
10
古代3部处世奇书,古人15句人生智慧
02-17
11
“德”的概念史︱“德”:一种中国观念的起源与演变
02-12
12
日俄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02-06
13
示弱,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格局!懂得“示弱”,才是真正的强者!
01-24
14
宋仁宗曹皇后:历经三朝不倒的智慧与坚韧
01-21
15
孙膑的复仇之路:智慧与坚韧的较量
01-13
16
钟会哥哥钟毓与司马昭的约定:拯救家族的智慧之举
01-13
17
曹休与贾逵的矛盾:曹叡的装糊涂与智慧
01-12
18
道悟:遇事“知止”,是一个人极高的智慧!
01-10
19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的决策智慧
12-23
20
诸葛亮不杀杨仪:智慧与权衡的抉择
发表
更多评论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文章
5465
今日
45
访问量
1399216
浏览排行
点赞排行
03-25
1
东汉中兴将领马成简介:先后被封为平舒侯、全椒侯
03-25
2
汉献帝:一位被误解的末代帝王
03-25
3
朱元璋起家真的是靠郭子兴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03-25
4
东汉中兴名将臧宫简介:曾跟随光武帝刘秀平定河北
03-25
5
唐太宗吞蝗是为什么?唐太宗是如何治国的?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03-26
6
人间最美是相逢
03-26
7
蜀汉灭亡时,刘禅的儿子女儿什么结局?
03-25
8
东汉中兴将领傅俊简介:历任骑都尉、侍中、积弩将军
03-26
9
人生如梦,转眼即一生!
03-26
10
对比隋唐十八条好汉,薛仁贵的武功大概相当于谁的水平?相当于排名第16的此人
03-25
1
成吉思汗的故事,成吉思汗最爱的老鹰是怎么死的?
03-25
2
杜甫是怎么死的?到底是被撑死还病死的呢?
03-25
3
北周宣帝是谁?北周宣帝为什么要“内禅”?他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03-25
4
高阳公主是谁?高阳公主怎么死的?高阳公主和李治是什么关系?
03-25
5
明朝土木皇帝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又是一个怎样的木匠?
03-25
6
唐太宗吞蝗是为什么?唐太宗是如何治国的?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03-25
7
朱祁钰和杭皇后的故事,肃孝杭皇后为何死后被废后位?朱祁钰喜欢她吗?
03-25
8
隋炀帝萧后是谁?她的一生是怎样的?她为何受那么多的皇帝宠爱?
03-25
9
赵飞燕和赵和德是什么关系?皇帝更喜欢谁?赵飞燕和赵和德最终为何惨死?
03-25
10
孙膑是怎么死的?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孙膑与鬼谷子的关系?
标签列表
紫禁城
(2)
赵云
(90)
景穆帝
(1)
太子
(30)
杨广
(15)
刘恒
(11)
皇位
(33)
汉献帝
(17)
皇后
(36)
朱高炽
(4)
李世民
(41)
武则天
(67)
战国时期
(26)
彭城
(8)
宰相
(18)
李白
(21)
项羽
(97)
蒙恬
(11)
吕不韦
(13)
储秀宫
(1)
慈禧太后
(10)
刘秀
(27)
赵国
(15)
高渐离
(1)
勾践
(18)
高延宗
(1)
慈航普度
(1)
观世音
(1)
秦王
(10)
圣人
(2)
张飞
(69)
刘邦
(154)
夫人
(44)
诗人
(24)
曹植
(13)
诸葛亮
(163)
司马懿
(57)
孙子
(5)
吕布
(84)
公主
(63)
网站分类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春秋战国历史
阿飞说剧
诗词雅言
命理易学唐老师
魁哥说历史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三国历史
诗然散文诗歌
命理研究
真九归医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明朝历史
外国诗歌精选
八字预测命理
道家古詩詞
清净的本源
佛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