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诗然散文诗歌
清朝历史
明朝历史
宋朝历史
首页
/
诗词雅言
/
学为成人,儒家为学的出发点
2025-03-09 12:04
学为成人,儒家为学的出发点
人非学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学为成人”,为学之道就是《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先 学 做 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里孔子讲了为学的次第和重心,实践孝、悌、谨、信、泛爱众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余力了再去研究学问。即首先学做人,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
为学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谨信而爱众而学文,是一种顺承关系。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前面的“入则孝”等,这些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是需要在具体生活中践行的。践行以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孝、悌、谨、信、泛爱众五事,其中孝悌之于亲人,属于家庭伦理;谨信之于社会,泛爱之于众人,属于社会人际关系;最后都归结到亲仁上。这五事都要行——“行”就是修行,躬行践履,说到做到,身体力行。也就是说,就为学之道而言,学做人是第一位的。
知 行 合 一
《礼记·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为学的次第,体现了几个递进的阶段。开始是学,最终是行。“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培养兴趣,广泛涉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博学遂变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态度。唯有这样,才能兼容并包,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为学的第一阶段。没有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具有怀疑精神,培养理性思维。“审问”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仔细考察和分析,否则所学就不能为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辨”为第四个阶段,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会使“博学”鱼龙混杂,真伪并存,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使所学得到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为 己 之 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是指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是指当时的现实社会。孔子所谓“为己”并非自私自利,而是为了改造自己、改变气质、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绝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至于“为人”则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努力去迎合,以达到追名逐利的目的。孔子用“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他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修养,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为己之学”由孔子提出后,为后世儒家学者所继承,并进一步发挥。如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这里的“美其身”,就是“为己”,指人格的提升;而所谓“以为禽犊”,是说把学问用作馈赠的礼品,作为干禄进身之物,而不是用以提升自己的品质,因而是“为人”,即把“学”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追求为己之学是儒家的为学之道,体现了儒家的人格理想。
学 而 乐 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门讲“学”,不仅仅是指学习知识,而且是包含了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含义。从广义上说,学还包括为人处事的道理,深一层说就是学道。为学之道,主要是教人学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在君子的基础上希贤希圣。这里还贯穿了一种“乐道”精神。第一句中的“说(同‘悦’)”,与“乐”比较起来,“悦在心,乐则见于外”(钱穆《论语新解》),即所谓心悦诚服。第二句中的“乐”字,表达的是志同道合、切磋学问道义之乐。第三句,虽然字面没有“乐”,但“不愠”实际上是从反面说的“乐”。“不愠”其实很难做到。孔子认为,要学为君子,学问日进,道行日深,人们可能不能了解、理解你,但是自身得道的快乐是难以言表的,这才是真正的“乐道”——“以道为乐”“与道合一”。这种“乐”实际上是一种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越世俗、超越感官的真乐,宋儒所谓“孔颜之乐”,其境界就体现在这里。
学 以 致 道
《论语·子张》记载:“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肆”是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如官府制造器物的地方、手工作坊,“百工”在这里观察、揣摩、学习、制作,最后学成一门技艺。在互相学习中就能精益求精,制作出精良之器。子夏以“百工居肆”来比喻君子的学习,就是说要像百工学习制作器物那样学习基本的知识技能,不学习就不可能掌握,更不用说理解知识的内涵,做到融会贯通了。与百工不同的是,君子不能仅仅满足于器物层面,“君子不器”,君子要知道器上有道,要通过学习来悟道、明道,进而达到道的境界。整句意思是说,百工长期居住在肆中,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观察,才可以制作出精良的器物,而人们通过学习才能悟道、明道,下学上达,进而实现道的境界,成就圣贤人格。
那么,“道”是什么呢?即天道,也就是仁道。牟宗三说:“下学上达,自知天知,即以人格之与天接,之与天契。此就是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也。”“由实践而践仁,由仁之呈现而见天道。未有离开仁之实践而空言天道为如何如何也。由仁之实践而表现仁,仁为人道,亦为天道。”达到天道就成了圣人,就是儒家为学之道的终极目标。所以,儒家的为学之道就是希贤希圣、学为圣贤之道。
◎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作者韩星,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趣读丨也说“吃饭与吃书”
下一篇:年代的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的英国
相关推荐
01-14
1
美貌无比的戚夫人,为何会被做成人彘?
11-22
2
孔子:儒家学派的伟大奠基者
05-16
3
孔子:春秋时期的圣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05-01
4
孔子:儒家学派的奠基者与其深远影响
发表
更多评论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文章
6288
今日
16
访问量
1492693
浏览排行
点赞排行
04-13
1
诸葛亮的师承之谜:探寻其背后的智者
04-13
2
马超在蜀国的真实地位探析
04-13
3
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的独特优点
04-13
4
刘邦的管理能力:一位杰出领导人的智慧与实践
04-13
5
少年时期的刘备:志向远大,历经艰辛
04-12
6
晋文侯与晋文公:两位春秋晋国的杰出君主,并非一人
04-13
7
朱元璋斩杀功臣:为何无人敢反抗?
04-14
8
马超和赵云那么厉害 刘备为什么迟迟不肯重用两人
04-13
9
老祖宗的10句经典“俗语”,时隔千年依旧适用
04-13
10
刘邦与朱元璋出生异象:历史传说的神秘色彩
04-12
1
楚共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04-12
2
历史上真实的娄昭君到底有多传奇?她的子女是什么结局?
04-12
3
东晋时期名将桓冲简介:曾助晋室于淝水之战中获胜
04-12
4
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曾问鼎中原实现自己称霸的愿望
04-12
5
公孙无知之乱:齐国春秋时期的政治风暴
04-12
6
晋文侯与晋文公:两位春秋晋国的杰出君主,并非一人
04-12
7
白起与韩信:谁才是古代军事史上的巅峰战神?
04-12
8
华阳公主:秦始皇女儿的悲剧结局与历史宿命
04-12
9
诸葛亮故里探寻:琅琊阳都的智者之光
04-12
10
曹礼身世揭秘:曹丕与徐姬的爱情结晶
标签列表
紫禁城
(2)
赵云
(98)
景穆帝
(1)
太子
(33)
杨广
(16)
刘恒
(11)
皇位
(36)
汉献帝
(20)
皇后
(36)
朱高炽
(4)
李世民
(47)
武则天
(75)
战国时期
(30)
彭城
(9)
宰相
(20)
李白
(26)
项羽
(113)
蒙恬
(11)
吕不韦
(14)
储秀宫
(1)
慈禧太后
(10)
刘秀
(29)
赵国
(15)
高渐离
(1)
勾践
(19)
高延宗
(1)
慈航普度
(1)
观世音
(1)
秦王
(10)
圣人
(2)
张飞
(72)
刘邦
(171)
夫人
(49)
诗人
(33)
曹植
(13)
诸葛亮
(184)
司马懿
(62)
孙子
(7)
吕布
(90)
公主
(71)
网站分类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春秋战国历史
阿飞说剧
诗词雅言
命理易学唐老师
魁哥说历史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三国历史
诗然散文诗歌
命理研究
真九归医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明朝历史
外国诗歌精选
八字预测命理
道家古詩詞
清净的本源
佛答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分享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关闭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