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参与到某件事情,有时候往往不如旁观者对事情看得更为清楚。苏东坡学士有一首诗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察事物,角度不相同,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不相同。如果能置身于事情之外,有时反而能够获知事物的真面目。
南唐徐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有一次,徐铉来北宋纳贡。满朝文武大臣都知道徐铉之名,他见多识广,口才非常好。因此大家都自觉不敌徐铉的辩才,不愿意去做使臣。丞相赵普也不知道该派谁去比较好,就去向宋太祖请教。宋太祖说:“你们都退下吧,我亲自来挑选。”过了一会,太祖要宦官们下命令,使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认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送过来。殿前司写好后,宦官送给太祖。宋太祖拿过来,看也不看,御笔一挥随便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太祖这样做,使得在朝官员们都很吃惊。赵普就催促那个被点中的人赶快动身。
被点名的殿中侍者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派他去做使臣,而且又没有人给他解释,只好带着疑惑去执行命令。殿中侍者一见到徐铉,徐铉就开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话,周围的人都被徐铉的能言善辩所打动,为之钦服。殿中侍者无言以对,只是一味地点头说是。徐铉不知道这位殿中侍者究竟何许人也,也不知道他学识深浅如何,因此更加卖力地和他讲话。一连几天,徐铉说得口干舌燥,殿中侍者始终不和徐铉争辩,徐铉终于疲累不堪,停下来不肯讲话了。这个故事说的是以愚人对付聪明人,使得聪明人无计可施。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殿中侍者正是由于对自己为何被派为使臣的原因不清楚,所以能置身事外,任由徐铉表现辩才,而不和徐铉争辩,最终使得徐铉的辩才毫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