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说:“军队士气初来时旺盛, 中间时就会懈怠,到了最后,就逐渐衰竭了。所以善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时的锐气,在其士气懈怠疲惫时才去打击它,这是掌握和运用士气的方法。”孙子在这里提出了通过治气(即掌握和运用士气)来瓦解敌军,控制战场主动权的谋略。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士气高昂能使军队果敢善战,无战不胜;而士气低落,则会使军队丧失斗志,加速灭亡。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士气的规律施计用谋呢?第一,根据士气可鼓可泄、可消可长的特点,激励自己的部队挥戈策马,赴汤蹈火的士气,同时千方百计地瓦解、挫伤敌军的士气,此所谓“三军可夺气”。第二,利用士气“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的特点,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从而克敌制胜。善于用兵作战的将帅,不仅要激励自己的部队保持高昂的士气,还要想方设法瓦解敌军士气,待敌士气衰竭时,克敌制胜。
鼓舞军队士气的方法很多,正义之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激励士兵仇恨敌人,以奋勇杀敌。”杀敌者,怒也。”《作战篇》士兵心头怒火被点燃,就能保持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曹刿巧用“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的谋略克敌制胜,是典型的战例。
当时,鲁国和齐国的军队对峙于长勺。齐将鲍叔牙先发制人,命令擂鼓攻击,一时齐军喊杀连天,如山崩海倒般冲杀过来。鲁庄公慌了手脚,忙下令擂鼓还击。谋士曹刿劝止道:“齐军士气正旺,只可严阵以待。”于是传令偃旗息鼓,坚守阵地。齐军冲至阵前,见无隙可乘,只得退兵。过了一会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不为所动。鲍叔牙见状,又命发起第三次冲锋,可这时齐兵口里虽叫喊着,斗志却松懈了下来。
曹刿等齐军擂罢三道鼓后,才对鲁庄公说:” 现在可以出击了。”结果鲁军一闻鼓响,如饿虎扑食,迅雷不及掩耳地冲杀过去,齐兵被杀得全线崩溃,大败而逃。战后,鲁庄公问曹刿制胜之道,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无独有偶,宋朝将领曹玮也曾利用士气“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的规律,指挥宋军大败西夏兵。
北宋时,西夏屡次骚扰西北边境,宋将曹玮率军前往平定边患。可等宋朝大军一到,西夏兵未及交战,就扔下大批牛羊逃走了。曹玮见状,心生一计。他让部下赶着缴获的牛羊,拖拖拉拉的往回走。西夏军见宋军贪图战利品,认为有机可乘,又急忙追了回来。曹玮见西夏军队远道赶来,派人传言道”贵军远道而来,将士十分疲乏,我们不想乘人之危而战。请你们休息一下,再决胜负。”西夏军统帅见士兵赶了一百多里地,又饥又累,就同意了。过了一会,曹玮见时机已到,又派人通知道:“现在可以开战了。”双方擂起战鼓,互相厮杀起来,可没过多久西夏军便被打得大败。曹玮幕僚觉得奇怪,一向彪悍骁勇的西夏军怎么像是换了一支部队。曹玮笑着解释道:“我们刚到战场,西夏军不战而逃,是为了保存实力。为了引诱敌人来战,我让部下装作军纪涣散的样子。等西夏军远道而来,我们已养精蓄锐,休整半天。但此时迎战,敌人士气还旺盛。我便故意让他们休息,以挫伤他们的锐气。要知道走远路的人一歇脚,浑身就散了架。这时我们以逸待劳,击其惰归,哪有不胜之理。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军事谋略中非常高妙的一着。然而,当我们拓展思路,从军事领域走进社会其他领域,就会发现这-谋略有广阔的用途。试举一例。
著名女排教练袁伟民以严格训练闻名,同时他又很善于做队员的思想工作,调动大家训练的积极性。一次训练后,几位女排队员被留下来补课,陈招娣主动要求陪练。对陈招娣主动请战,袁伟民很满意,补练时就对她格外“照顾“。这时陈招娣见教练转移了训练目标,产生了误解:陪练还这样严格,我不练了!”说着甩手就走。按平时训练纪律,这是不允许的,但这次是陈招娣主动要求加码陪练的,严加训斥会挫伤她的积极性。袁伟民不动声色,对离去的她道:“好!招娣,你走得了今天,走不了明天。”已走到门口的陈招娣听到这句话停了下来,但她仍然很生气,气鼓鼓地望着教练。教练瞧了她一眼。什么也没说。陈招娣想想不对,又走了回来。可一见教练紧绷着脸,扭头又走。可走到门口又回头,反复了两次。等她重新走回场时,袁伟民只当什么事都没发生,重又将球扣给她,让她继续练。见她练得不错,袁伟民说:”现在可以不练了。”谁知陈招娣被激怒了,“我不要你恩赐!“教练二话没说,又让她练了一会,见她情绪平静了,才停止训练。
“避其锐气”是对待处于激动状态的队员的高招,但这并不是说教练要放弃原则,而是要采用一种后发制人的冷静策略。袁伟民巧妙运用“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谋略来管理教育队员,终于使中国女排步入鼎盛期,创下了“五连冠”的佳绩。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