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历史故事/孙子兵法之《虚实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
  • 2025-04-18 09:00

孙子兵法之《虚实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在进攻作战中要避实击虚的总原则,即“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 , : 不守指虚懈无备,防御薄弱,这里泛指敌人一切虚而不实之处,包括构成战斗力诸因素,如王皙注《孙子》云“将不能,兵不精,垒不坚,备不严,救不及,食不足,心不一”等等方面。孙子说:进攻而必然能获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攻其所不守呢?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五种方法:其一,“出其所不趋。”趋,快走,奔向。意为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之处,也就是攻打孤立无援之敌。其二,“趋其所不意。”意为奔袭敌人所意料不到之处,也就是声东击西。其手,“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不劳,杜牧注:“言不劳者,空虚之地,无敌人之虞,行止在我,故不劳也。”张预注释此句云:掩其空虚,攻其无备,虽千里之征人不疲劳,若邓艾伐蜀,由阴平之径,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是也。”其四,“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虚,指防守松懈,兵力相对不足的地方。张预注间”对垒相持之际,见彼之虚隙,则急进而捣之,敌岂能御我也。”意为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薄弱的地方。其五,”攻其所必救。”孙子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即把敌人从高垒深沟中调动出来,使其由防守上的主动转化为我进攻上的主动,然后加以歼灭。

历代兵家巧妙运用孙武,“攻其所不守”的谋略,指导进攻作战而取胜的战例甚多。如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齐军就是采用了“ 攻其所必救”的战略打败魏军的。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魏将邓艾率精兵行于无人之地,偷渡阴平,是“攻其所不守”。“ 攻其所不守”的谋略,不仅是兵家用兵的作战原则,而且在非军事领域也得到了普遍运用。

公元前531年,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当晏子的马车来到楚国国都郢城东门时,只见大门紧闭着。守城的官吏却打开城门旁的一扇小门,说:‘这是我国的规矩,大个子从大门里进出,小个子从小门里进出。”

晏子明白这是楚王想侮辱他,立刻回敬道:“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呀。我国也有个规矩,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钻进钻出。”

守门人把晏子的话报告给楚王,楚王没办法,只得命令打开大门,请晏子进城。

晏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问:“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道:“我们齐国人很多。每个人呵一口气,就能变成云:每个人甩下一滴汗,就像是下一场雨。我国的大道上,人挤得肩挨着肩,脚碰着脚,怎么说没人呢?”

楚王笑道:”既然如此,为什么派你这么矮小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说:“我们齐国任命使者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有出息,就派到贵国来了。”

楚王并不甘心,他让部属把一个囚犯带上堂。故意问道:”那罪犯是哪儿的人,犯了什么罪呀?

部属心领神会,说:” 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

楚王对晏子嘲笑道:” 齐国人怎么那么没出息,干这等事?

晏子站起身,正色道:“大王怎么不知道啊?桥树长在淮河以南,就能长出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长成了积树,虽然它们枝叶相像,可果实不一样,这是因为南北水土不同的缘故。齐国人在齐国能遵纪守法,到了楚国就当了盗贼,莫非是楚国的环境,使人民善盗啊?

楚王哭笑不得,对晏子反倒尊敬起来。晏子使楚的喜剧,载于《晏子春秋》。晏子在与楚王这一番火药味极浓的对话中处处胜出一筹,不仅显示了晏子的机敏与智慧,也与他巧妙运用“攻其所不守”谋略相关。晏子与楚王的较量共分三个回合,第一回合,楚王企图以城旁的小门来非礼对方,晏子以“出使狗国者从狗洞入”加以回敬。这是采用了“攻其所必救” 的战术,因为你一定要开小门,就等于承认楚国是狗国,楚王不得不打开大门,正如孙子所言,“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攻其所必救也”。第二个回合,楚王又设下圈套,以晏子个矮讥讽齐国无人。晏子不慌不忙。故意贬低自己,自己最没出息,才派到下等的楚国,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一招又是楚王意料不及的,可谓是“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楚王再次败下阵来。第三个回合,当楚王以齐国的囚犯又一次挑衅时,晏子使用了迂回战术,以”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巧妙设喻,从而得出齐人至楚才成盗的结论。迂回作战目的就是避实击虚,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从而打乱了楚王的防线,使其变得老实起来。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6317
  • 今日 45
  • 访问量 149610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