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说:“军争(两军争夺制胜条件)是有利的,也是有危险的。全军带着所有的军用物资去争利,就会因行动迟缓而失掉时机,放下这些物资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所以,卷起铠甲,急速前进,日夜不停,加倍强行军,走上百里去抢争有利时机,三军将领都可能被俘虏,身体强壮的土兵先到了,体弱疲倦的就掉队了,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上五十里的路程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会遇到挫折,队伍只有半数赶到预定地点。如果走三十里路程去争利,部队也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够按时赶到。所以,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无法坚持作战。”
战场上两军对垒,谁都想争夺先机之利,但孙子却辩证地看到了军争的利与害。军队要快速运动,可怎么处理装备物资呢?如携带全部辎重则因行动迟缓,不能先敌占领有利地形:而舍弃全部物资去争利,又造成部队不能坚持作战,甚或无法生存。所以,孙子告诫兵家,”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了抢得主动,曹操在公元215年率大军攻克了汉中。
汉中的地理位置对于刘备与曹操都十分重要。它是四川东北的门户,曹操占据汉中,可以使益州北面无险可守:而汉中如果被刘备夺占,那么蜀军进可攻关中,退可守益州,因此,刘备决心将汉中夺回。
公元217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曹操大将夏侯渊据险抵御。刘备选精兵轮番进攻汉中要地阳平关,始终没能得手,蜀军被迫退兵。
公元219年,蜀军又卷土重来。这一次刘备改变了战法,他让军队避开地势险要、防守严密的阳平关,南渡汉水东进,一举夺占定军山,打开了通向汉中之路,又威胁阳平关的曹军。夏侯渊被迫分兵东移,与刘备争夺定军山,为防止蜀军北上,又在汉水南岸和定军山东侧,修建围寨、鹿角等防御工事。蜀军夜攻曹营,火烧南围鹿角,调动夏侯渊亲自派兵救援:蜀军又急攻东围,并派黄忠率精兵埋伏在东南围之间险要地段。结果,夏侯渊被杀,曹将张部统领曹军退守阳平关。
曹操闻悉汉中危急,亲率大军从长安出斜谷,赶赴阳平关救援。此时,蜀军士气正旺,刘备对部将说:“曹操远道而来,急欲决战,我要避其锋芒。”待曹军赶到汉中,蜀军扼守险要之处不与曹军决战。同时,刘备派精兵袭扰曹军后方,劫其粮草,断其交通。曹军攻险不胜,求战不得,粮草缺乏,军心动摇,曹操不得不退兵,刘备如愿占据汉中。
孙子说:“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刘备、曹操争夺汉中之战,充分证明这一谋略的正确。交战之初,曹操抢得先机之利,率先占据汉中,威胁蜀汉,迫使刘备出兵。但刘备只看到了汉中作为战略要地必须抢占却没注意攻占的不利因素,故长期屯兵于阳平关下,最后被迫撤军。在第二次出兵进攻汉中时,刘备改变策略,绕过阳平关,夺取了定军山。这就使“利”与“危”发生转化,蜀军由被动转为主动,使得夏侯渊处处设防,进退两难:而蜀军则以逸待劳,调动敌人,在运动中设伏歼灭了曹军。最后,面对远道而来的曹军,刘备避其锋芒,采取以主力守险不战,以游兵扰其后方的战术,终于使曹军撤出汉中。 可见,刘备之所以能获胜,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敌对双方各自之“利”、 之“危”,并能抑制敌之有利因素扩大敌之危害, 而使己方之利得以充分发挥最终乘敌之危而制胜。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