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对地方官的选择和考察,很是重视,她往往亲自过问,有一些政绩较好的地方官,还能及时受到奖励和表彰。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则天确实是有非凡的才能和魄力的。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三月,则天与宰相们议论地方官的好坏。李峤、唐休璟十分不安地对则天说:“都是因为我们做宰相的没有把政事办好,才使战争不能止息点老百姓生活困苦,用不少人流离失所,国库也很空虚还有一些官更贪赃枉法,致使陛下常常临朝兴叹,为国事担忧。我们心里也很惭愧,但不知怎么办才好?我们也曾在一起议论过,以为当今的头等大事,是富国安民,富国安民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选择和任用好的地方官,上下齐心协力,才能把国事办好。可是,从唐超创业到大周建立,始终是重视中央,轻视地方。因此每次任命地方官,谁都不愿断去就任。况且,不少地方官员,是有罪被贬的人。以致风俗不纯,地方治理不好。希望皇上在朝内百官之中,认真挑选有能力的人,前往大州担任长官,以利把地方的吏治搞好,实现富国安民的大计。臣等愿意带头到外地任职,以求报效国家。”
则天听了李峤和唐休璟这一番话,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连连点头称是。然后郑重地说:“你们这个建议很好。可是那你们都身居要职,谁能够去呢?”
凤阁舍人韦嗣立站出来答道:“我本是个庸庸碌碌的人,由于陛下看重我,让我参与国家大政,实在是不能胜任。如今需要地方官,我愿到州里去供事。”
韦嗣立,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他的父亲韦思谦在则天临朝听政时,曾做过宰相。思谦前妻生子承庆,后妻王氏生子嗣立。嗣立小时候,母亲王氏经常虐待承庆,动不动就用棍子打罚。心地善良的小嗣立对此很感不平。于是,每逢母亲拿起木杖要打承庆的时候,嗣立就赶紧脱掉衣服,请求代替哥哥挨打。母亲心疼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肯答应,还是要打承庆。嗣立为了感化母亲,凡是母亲打承庆时就偷偷自已打自己。后来,母亲发现他身上的伤痕,心疼不已,在嗣立的感化下,终于改变了对承庆的态度。
嗣立幼年好学,颇有文才,很早就中了进士。他先是做双流(今四川成都市)县令,在蜀地的地方官中是最好的一个。后来被调进京,做到凤阁舍人、凤阁侍郎,直到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
则天觉得像韦嗣立这样的人是理想的地方官,对他的请求又很感动,便对嗣立说:“以前,你父亲曾对我说,我有两个儿子。还称得上是忠孝两金,可以奉事陛下。从你弟兄二人当官任职的情况看,你父亲的话是对的。”于是命嗣立以现有的官衔到汴州(今河南开封)任刺史。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