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历史故事/5至11世纪的印度是什么样的?印度文化是你想象不到的灿烂
  • 2024-08-15 09:00

5至11世纪的印度是什么样的?印度文化是你想象不到的灿烂

中古初期的印度继承与发扬古老文化的传统,在某些方面取得如烂的成就。主要的文化中心是北印度的那烂陀与南方的建志。根据玄奘的记载,那烂陀寺有学生一万人,其中不少是外国人来留学的。寺内设有专门研究机构,虽然研究的主要方面是佛教和婆罗门教经典,但也包括各种学科。

6、7世纪之间,著有《八科提要》的医学家婆拜多曾在那烂陀寺讲过学;共后萨婆迦罗也在那里研究过病理学。梵文的医学论文中有不少关于外科手术的论述。据6世纪的数学论著,圆周率的计算已经十分精确,定为3.1416。在南方,建志也设有学院,向东南亚诸国传播印度的文化。

哲学的发展表现在对过去唯心论体系的进一步阐述, 重要的代表者是商羯罗(约788- -820)。 商规罗创一元哲学“不二论”,认那烂陀是中 古时麈揭眩国芷石仙组为实际存在的只有“梵”,共余皆为幻象。罗摩奴迦(1175- - 1250年)反对关于世界是虚幻的观念,认为除“梵"以外,也存在着和心密切结合井支配它的实体。与商喝罗不同,罗摩奴迦承认世界的真实性和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梵文文学在中古初期逐渐失去和民间文学的联系。7世纪檀丁写的十王子行纪》和波那跋陀以戒日王的活动为题材的《戒日王本行》等,虽然也有一些现实主义的表现,但共主要特征是模仿古代的格式,追求形式主义的描写,词藻堆砌,文句冗长,只能供少数人欣赏。

到10世纪末叶,在梵文文学以外,开始出现孟加拉人、马拉特人、古扎拉特人、泰卢古人、泰米尔人等各族人民用自己口语写成的文学作品。

在艺术方面,中印阿旃陀石窟甲墅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满布于佛殿和僧房两类窟内的壁画,布局和谐,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技巧精湛,虽然以佛教传说为题材,却能反映现实生活。

8世纪时,中印奥朗格巴德附近山岩上,又开凿著名的埃罗拉石窟,长约两公里,包括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寺庙。其中有用整块岩石雕凿成的印度教神像。两处石窟都是印度劳动人民艺术成就的宝藏。

更新于:5个月前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4359
  • 今日 15
  • 访问量 840797
  • 浏览排行
  • 点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