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禕几欲剃度,谁知应试未通过

陈禕从小聪颖异常,阅读能力强,记忆力也非常好。他八九岁时就开始朗读经书,在父亲指教之下,养成了广泛研究学问的兴趣,尤其爱好佛学经典。

  可惜,陈禕十岁那年,父亲逝世了。

  二哥陈素一直很关心小兄弟的学业,询问他愿意不愿意跟着自己到洛阳去,继续研究佛经。陈禕听到了这话,马上点头说好。到了第二年,他真的跟着二哥陈素,来到了洛阳城里。

  洛阳是当时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佛教的中心地点,寺庙林立,香火繁盛。陈素每次到那些寺庙听高僧讲解佛经,都要把小兄弟陈禕也带去,带着弟弟和他一同学习、接受熏陶。渐渐地,小陈禕就萌生了想要当和尚的想法。

在当时,要做和尚可不是那么轻易的,必须经过政府的层层选拔,获得允许之后,才能进行剃度(剃发出家),颁发度牒(和尚的证书)。

陈禕对二哥说了自己的想要剃度的想法,二哥非常支持他,叫他多念佛经,多跟着大师学习,同时也在等待着剃度的机遇。

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派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考选人材,预备剃度一批和尚。陈禕听到这个开心的消息,马上兴高采烈地赶去报了名。

郑善果来到到洛阳,发现剃度的名额只有二十七个,可是报名的却有几百人不止。他感到有些头疼,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于是就邀请在洛阳讲学的几位得道高僧,共同主持考试,这样选拔就比较有信服力,不用担心百姓不悦了。参加考试那天,陈禕的情绪分外激烈,心中一阵激荡。他看着应试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被叫进考场,过一会儿又一个接着一个地走出来,有的脸孔发青,有的愁眉苦脸,只偶尔有零星几人人出来时嘴角挂着一丝笑容,显示出自己的成绩优异,应试肯定可以通过。

终于轮到陈禕了,他整理一下衣冠,隐忍着内心的激动,尽量镇定自若地走了进去。

过了好久,陈禕终于出来了,他的嘴唇闭得很紧,眉头挤在一处,低着头,只管往外跑,就连路也不看。

等在门外的二哥赶快迎接上去,问道,“考的怎样?怎么不看路,紧张不紧张,成绩如何?”

“唉!”陈禕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说:“不好。”

“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大理寺卿说我年纪太小,他边上两位法师(对有学问的和尚的称呼),问我读过哪些佛教典籍,我如实应答了,他们却说我经读得还不够多。”

“没事。”二哥安慰他说,“你既尽了努力,也就不要再伤心了,下次再来吧,莫要伤心了。”

“可是,那两位法师提出的关于佛经的释义的问题,我应该能答好,但是心里紧张,说得结结巴巴,而且还遗漏了不少。我真懊悔!我真懊悔!”

二哥只好劝他:“俗话说:‘过的了初一,还有十五。你今年才十三,就是这回没考上,以后还会有机会的,不要灰心了。”

话虽如此,可陈禕的心里,总是难过的,最后只得失落地跟着二哥回净土寺去了。

更新于:8个月前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4359
  • 今日 15
  • 访问量 839751
  • 浏览排行
  • 点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