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杨宪曾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他凭借自身的才能和机遇,一度权倾朝野,然而,他的辉煌却如昙花一现,很快便走向了灭亡。那么,杨宪死得冤枉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仕途高升:才华与机遇的交织
杨宪出生于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他有着一定的才能,曾是刘伯温的爱徒。在朱元璋征战天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杨宪凭借自身的才干和机遇,逐渐崭露头角。起初,他只是一个九品小吏,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随刘伯温觐见朱元璋,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朱元璋以扬州为试点,选拔能员干将治理扬州,杨宪主动请缨,留在了扬州,做了扬州知县。在治理扬州期间,他展现出了较强的办事能力,虽然其治理方式存在贪功冒进、好高骛远的问题,如将原本需要五年才能恢复生产的扬州,擅自改为三年,后又改为两年,但他在第一年就向朱元璋报告丰收,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和赞赏。此后,杨宪被朱元璋留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并逐渐升至中书省左丞,成为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
政治斗争:狂妄自大招致祸端
杨宪在仕途上的一路高升,让他逐渐迷失了自我。他进入中书省后,迅速展露了其野心,大肆揽权,党同伐异。中书省内部官员基本属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而杨宪则是属于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党,这其中除了个人纠纷外,更重要的是党派纠纷。杨宪与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明争暗斗,毫不收敛。
他骄横无比、目中无人,不仅与政敌作对,还多次向朱元璋进言,称李善长无才,不配为相。然而,朱元璋并未因此动摇对李善长的信任,反而以李善长劳苦功高为由,继续任用他为丞相,并告诫杨宪不再提及此事。但杨宪并未收敛,继续在朝中肆意打击政敌。他指使侍御史刘炳弹劾刑部侍郎左安善,指控其断案不公,诬陷好人。
此外,杨宪在治理扬州期间,就已展现出残暴的一面。据传,主簿宋善言因贪污200斤稻种换了一只烧鸡和2斤酒,杨宪便下令让屠夫将其开膛破肚,把他的皮用稻草填满立于府衙门前,以震慑百官。这种残暴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但也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死亡之谜:多种说法的纷争
洪武三年(1370)七月,就在杨宪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他就犯了案子被朱元璋给杀了。史书上对杨宪之死含糊其辞,只说是犯事被诛,没人知其犯何罪。关于他的死因,存在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向皇帝告发杨宪唆使侍御史刘炳陷害汪广洋的罪行,然后再杀了刘炳灭口。杨宪为了扳倒汪广洋,唆使刘炳弹劾其“侍奉母亲不周到”,朱元璋一向重视孝道,接到弹劾后便将汪广洋免官,后又将其流放到海南。汪广洋走后,中书省陷入无人主事的境地。后来,李善长抓住这一机会,向朱元璋上书,指控杨宪“排陷大臣,放肆为奸”,朱元璋对此高度重视,下令将刘炳抓审。刘炳在审讯中将杨宪如何指使其攻击政敌的细节一一供出,最终,朱元璋决定抛弃杨宪,将其与刘炳等人一同处死。
另一种说法是,刘伯温向朱元璋告发了杨宪的不法行为。刘伯温对其点评“深刻意忌,有不足于己者,辄以计中伤之”,朱元璋则对其点评“有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杨宪的所作所为不仅招致了淮西集团的剧烈反弹,欲致其余死地,其所作所为同样使得浙西集团对其毫无好感,而且又丧失了朱元璋的信任。
死得冤枉与否:综合评判下的结论
从杨宪的一生来看,他的死并不冤枉。首先,他在政治斗争中过于狂妄自大,不懂得收敛。他以为自己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就可以为所欲为,肆意打击政敌,却不知道朱元璋只是将他当作制衡各方势力的一颗棋子。当他的行为威胁到朱元璋的统治时,朱元璋必然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抛弃。
其次,杨宪的残暴行为也让他失去了人心。他在治理扬州期间的残暴手段,以及在朝堂上的种种恶行,让官员们对他敬而远之,百姓们对他也怨声载道。一个失去人心的官员,在政治斗争中注定是失败的。
最后,杨宪缺乏政治智慧和胸怀。他只看到了权力的诱惑,却没有意识到权力背后的责任和风险。他不能与同僚们和谐相处,不能正确处理与不同政治集团的关系,最终导致自己树敌过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杨宪之死是他在政治斗争中咎由自取的结果。他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收敛和谦逊;要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合作;要具备政治智慧和胸怀,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政治舞台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