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底,俄国、瑞典和丹麦等国在拿破仑的诱劝和威逼下,组成了武装中立同盟,以共同对付英国。为了击破和瓦解对方的武装中立,翌年3月,英国政府派出一支分舰队驶人厄勒海峡。纳尔逊担任舰队的副司令。英舰队抵达厄勒海峡后,首先派出代表与丹麦谈判,但未达到预期结果。于是,纳尔逊决定兵戎相见,用“舰炮来解决问题“。
这是一场充满了艰难险阻的战斗。当时的厄勒海峡,浅滩和岛屿星罗棋布。海峡中部突出水面的沙洲又把水道分为二,自然形成了国王水道和外水道。国王水道北口设有坚固的特勒克隆纳要塞,保护着通往哥本哈根的人口:要塞的前面驻有水上防卫队,国王水道中停泊着丹麦舰队,直接保护着哥本哈根。
经过冷静运筹,纳尔逊决定从南面进攻,以避开特勒克隆纳要塞,先集中兵力把丹麦舰队打垮。4月1日夜间,纳尔逊率领着自己的支队,悄悄穿过曲折复杂的外水道,在中部沙洲的东南方隐蔽待机,静候南风的到来。纳尔逊的支队辖有12艘战列舰、5艘快速帆船和9艘其他船只。
4月2日上午,风向变了,纳尔逊率领战舰立即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丹麦人预料会遭到攻击并做了准备,但没有想到英舰队会绕过外水道从南面进攻,舰队慌忙组织抗击。炮战中有3艘英舰先后负伤,舰队司令帕克将军命令撤出战斗。但是,纳尔逊没有理睬,而是继续指挥战斗。他认为,激战中出现伤亡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时刻“坚持尤为重要”。到了下午3时,丹麦人果然顶不住了。15艘丹麦战舰相继损失,整个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舰队司令只好宣布投降。这时,纳尔逊又率领战舰直驶瑞典海面,瑞典舰队吓得赶紧逃进了港湾。接着,纳尔逊又要求乘胜攻击停在芬兰湾内的俄国舰队。然而这一要求遭到了帕克将军的断然拒绝,俄国舰队也趁机逃遁了。
哥本哈根的隆隆炮声,不仅使丹麦舰队消逝殆尽,武装中立同盟也很快荡然无存了。纳尔逊因战功卓着,得到了子爵的高位,帕克的职务也旋即被他取代了。
纳尔逊机智对敌,绕开设防严密的对手,迁回而进,给了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从而取得了预想的战果。这体现了“以迁为直”的谋略,也是“攻占之法,从易者始”这一谋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