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兵四万,包围公孙渊于襄平(今辽宁辽阳)。当时,公孙渊在兵力上多于魏军,但粮食缺少。魏军粮草充足,但攻城准备不足。加之天降大雨,平地积水数尺深,行动不便。司马懿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魏军急于进攻,企图速战速决,就会迫使敌人凭借优势兵力作困兽之斗,使我徒增伤亡;或迫使敌人突围逃跑,使我劳而无功。相反,拖延段时间,公孙渊缺粮日益严重,必然引起军心涣散,再战而胜之,魏军兵不钝而利可全。于是,司马懿既不急于求战,也不移营撤围,相持待机。
为了不使敌军过早下决心突围,司马懿严禁袭击出城打柴、放牧的敌军,以此示弱,麻痹敌人。公孙渊认为自己兵多,又逢天降大雨,魏军无可奈何,便困守城中观望。就这样,双方在雨中相持三十多天没有交战。魏军中有些将领对这种与敌相安、围而不打的做法表示疑惑,司马懿对他们进行了耐心的解释。
城中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于是魏军起土山、挖地道,强弓劲弩,趁夜一举攻破襄平。公孙渊率残部弃城突围,于城外被魏军歼灭。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