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4月至8月,秦国的军队和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形成对峙。秦王利用离间计,使赵王认为统帅赵国大军的老将廉颇胆怯,于是派将军赵括去替代他。
赵括是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的母亲听说赵王要派赵括去取代老将廉颇,急忙上朝见赵王,对赵王说:“他父亲在世时,坚决反对让他带兵打仗,说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实战,如果派他为将,赵军必败。请大王能照他父亲的意见办,不要派他带兵。”赵王拒绝了赵母的建议。赵母于是请求赵王:“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赵括此去必然要打败仗,请大王看在他父亲的面上,治罪的时候,不要连累我这个老太婆和其他亲属。”赵王答应了。
赵括到达长平后,立即废弃了廉颇固守的策略,企图一举击败秦军。秦军正为廉颇固守不战而一筹莫展,听说赵括来了,一个个欢天喜地,赵军一出击,秦军就佯装败退,把赵军完全引出廉颇所苦心营造的壁垒,然后以二万五千人切断了赵军退路,又派五千骑兵把赵军断为两截,赵括只好下令就地筑垒防御,派人向赵王求兵增援。
秦昭王得知秦军包围了赵军,下令征发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年全部开往长平,完全断绝了赵括的援军和粮道。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赵括却还只知道死死抱住“书本”不放,机械地分四路突围,结果,不但没有突围出去,赵括本人却被秦军一箭射死。赵军失去主将,全部投降,秦军将四十多万赵军就地坑杀,只有二百四十个小孩被活着释放回赵国。
长平一战,赵国再也没有兵力与秦军抗衡了。最后,终于被秦国灭亡。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