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的下一年,还只七岁的杜甫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歌——《咏凤凰》,来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咏凤凰》传到了父亲杜闲手里,父亲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把杜甫找来,对他说:“写得不错嘛!不过,小子美呀,一个人学会写诗并不难,难的是要写出好诗来!你要想成为爷爷那样的名诗人,可得下苦功哩!让我给你讲讲前人学诗的故事吧。”父亲捻着胡须继续说,“东汉有个著名的辞赋家扬雄,有一次有人问他怎样作赋,他回答说,‘读赋千首,方能下笔’。辞赋家张衡写《两京赋》,花去了整整十年的光阴哩。”
从此以后,杜甫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学苦读。他对辞赋和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古今名家作品,朝夕吟诵,反复组嚼。他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滚瓜烂熟。他写诗作赋,从模仿发展到创新。他沉浸在诗赋的海洋中,简直如痴如醉,像着了魔一样。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杜甫已十四岁了。
一天,杜甫对父亲说:“我最近写了一篇赋,修改了几次,还是不满意,你再给我改改好吗?”
“行,拿来给我看看!”父亲说着从杜甫手里接过文稿。恰在这时,门外进来两个客人,一个叫崔尚,一个叫魏启心,是当时洛阳的著名进士。
一番寒喧过后,杜闲就把手里文稿递给他们:“二位来得正是时候,这是子美习作,请斧正!”
“岂敢,岂敢!”崔、魏两人谦让之后,随即接过文稿一起读下去,还没读完,不禁拍案叫绝:
“好!好!如此杰作,莫非班固(东汉著名史宁家、文学家)、扬雄再世!”
“二位过奖了!”杜闲面露微笑。
“子美,写诗作赋,你固然是家学渊源,不过......”崔尚看看文稿,亲切地抚摸着杜甫的肩头说道:“若非十年寒窗,我看绝不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子美,你是怎样学诗文的?”
“蒙二位老伯夸奖,小侄实不敢当。小侄自幼在家父教育下,熟读历代名家作品,也从本朝前辈诗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对家祖父的诗歌,更是反复揣摩,细加推敲。”
“小小年纪,如此好学,真不容易啊!”崔尚听后频频点头。
“杜公啊,你们杜家的诗歌,后继有人啦!”魏启心向杜闲祝贺。
“哪里哪里!差得远啦,以后还得多请二位指教!哈哈哈!”杜闲春风满面地笑着。
此后,由于崔、魏等人的赞誉、推荐,杜甫有机会能经常到精通音律的唐玄宗的弟弟歧王李范和唐玄宗的宠臣崔涤府第去作客,在他们那里杜甫多次听到了当时著名乐工李龟年的绝妙的歌声。在这难忘的洛阳文化艺术熏陶下,少年杜甫茁壮成长了,他的才名也一天天地传扬开了。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