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学
者
WHITE DEW
丁玉芳,笔名爱玲,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宁夏诗词学会副秘书长。诗词录入三十多本合辑,并多次获奖。整理出版了《贺兰山岩画研究》《贺兰山岩画百题》《贺兰山贺兰口岩画》。
研究杜甫的文章太多,我这里只是略述皮毛。谈一些对他的浅显认识。篇幅的限制,本篇省去了历史年号,采用公元纪年和现在地名,不到之处请大家海涵。
一、杜甫简历
杜甫( 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次子杜耽之后。因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从襄阳迁居。他的祖父是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 “文章四友”的唐初诗人杜审言。父亲杜闲是杜审言长子,生母是世家大族清河东武城崔氏,在他出生后不久去世;父亲续娶,他由姑母抚养长大。
少年杜甫聪慧敏捷、家庭环境优越。“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在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下,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当时的名流夸赞他习作的词赋有班固、扬雄之风。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十九岁杜甫漫游至吴越,数年后回故乡参加“乡贡”。因为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便与苏源明等一起,到父亲任司马的兖州开始齐赵平原漫游,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留下了青春热情的《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等诗篇,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期间,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相约同游,会见了高适,一年后,在山东又与李白相见,一起赋诗饮酒、探讨炼丹求仙、访问了兖州的隐士范野人。并互赠诗篇,自此两人永别。
杜甫受李林甫 “野无遗贤”的影响,参试天下“通一艺”落选了,从此他的科举之路关闭。为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得不困居长安,奔走献赋在权贵之门。750年冬,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待制在集贤院“参列选序”,但因李林甫主试,没有得到官职。755年,杜甫辞却朝廷河西尉的官职。为生计而接受了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低阶官职。十一月往蒲城县省家,得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第一篇长篇史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杜甫举家在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七月太子李亨即位。八月他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回长安。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这期间写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等诗。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逃出,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又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此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他被贬到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愤懑都表现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长安任左拾遗,终因受房琯案牵连,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年底,杜甫暂离华县到洛阳、偃师探亲。次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期间共作诗30多首。
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杜甫放弃了华县的职务。沿甘肃天水辗转到了成都。得到严武等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 “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工部。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又回到草堂,不久又辞了职。次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乐山、宜宾、重庆、忠县、云阳,于766年到奉节。得到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暂住奉节。代管百顷东屯公田,自己也买了些果园,租了些公田,雇工并有时和家人参加部分劳作。此间,他的创作达到了高潮,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其中《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均是在蜀期间所作。著名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漂泊到湖南岳阳,作《登岳阳楼》。由于生活困难,在长沙和衡阳之间蹉跎。770年臧玠在长沙作乱,杜甫又逃往衡阳,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长沙。770年冬,杜甫在由长沙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二、诗歌成就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著有《杜诗镜铨》的清代学者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杜甫极尽变化之能事,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合律没有被声律束缚,对仗工整又不拘泥刻板。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时事多样风格表现在他的律诗中;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自己儒家仁爱精神和忧国忧民、强烈的忧患意识。古塞、危城、残炬、急峡、秋云、落花、孤舟、猿啸、落日等自然景观,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在他的笔下 “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栩栩如生。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李杜”,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赏析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盛事,世代立言人的得失我寸心略知。按照他们的造诣排列,没有独到之处;声名哪里能轻易流传后世呢。“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离骚》以下及更早的作者已难寻绎。两汉以后在《离骚》的基础上发展,诗人辈出。 “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历代诗歌的演变,开始驰骋才思、重质(内容),而末流追逐绮文丽彩、尚文(形式)。后世贤才必须在兼容并蓄旧例的基础上,集其大成创出自己风格。模仿可以重复,创新却是唯一。只有重质创新才能够探得骊珠。“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自己从很小开始就遵从儒法、笃志诗歌。虽多病且生活不安定,却憧憬西晋诗人和三曹父子那样的诗坛奇迹。“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自己文笔虽然得心应手,怎奈,儿辈失学、后继无人。即使写出《潜夫论》《曹娥碑》一样的文章,天下无知音也将空传于后世。“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然而,写诗毕竟是自己的爱好和思想寄托。不能治国安民;作为带病迁徙、飘荡流寓生涯的一种慰藉也不错了“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天下乱象,内忧外患。与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愈远了。“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所谓的圣朝,盗贼四起、边境纷扰,异地风俗就更不成体统了。自己如沉埋地狱之剑,屈困池中之龙而愈发的郁愤。“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当今天下遍插战旗,东西两都各开着交战的幕府。东汉在交趾立的汉疆铜柱,早被摧毁,吐蕃也时常入寇。这纷至沓来的内忧外患何日才能平靖。“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我流寓穷山僻壤,弟妹失散四方。恨乌鹊喧嚣音信邈无,每天忍受着禽兽的呼号。“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为了生计务些庄稼,闲来写点诗。想起长安烟草凄迷的白阁,忆起皇陂的风物;写几行诗,权且留一些生活痕迹。这样的情形,哪里能有好的诗句。无非是赋诗遣愁,不敢奢望垂于千古。
《偶题》从杜甫对诗歌的认知,到自己对诗歌的追求以及世无知音、虽然名满天下却后继无人的感叹,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焦灼、对自己飘泊寄寓的无奈,都做了极为扼要的叙述。《偶题》并不是出之偶然,而是炉火纯青、一切都考虑成熟之后的脱颖而出。明末文学家王嗣奭在《杜臆》中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可见《偶题》在杜诗中的分量。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