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三年(1646 年),郑成功逃往南澳(今广东南澳东),利用清军沿海兵力薄弱的形势,继续募兵抗清,进而形成以厦门为核心的抗清根据地。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在江东桥(福建漳州东)伏歼了清军驻闽主力,而合围漳洲(今福建漳州)。清廷经过江东桥之战,重新估计了郑成功的力量,派万余八旗精骑入闽,增援漳州。清军吸取了前次失败教训,改变进攻策略,主力从大路进攻,另分一部由右翼小路经长泰(今福建长泰)迂回包围郑军。郑成功得知这一消息,立即下令撤出漳州。十月初,清军向守在漳州东南的郑军发动了进攻。郑军初次与战斗力较强的八旗军作战,经不住骑兵的凶猛冲击,损兵折将,被迫退守海澄(今福建龙海县东南海澄镇)。海澄是厦门的门户,得之可为反攻大陆的滩头据点。
失之则会使厦门暴露在清军威胁之下,后果不堪设想。郑军前有强敌,背临大海,处于兵家所说的“死地”。郑成功决心破釜沉舟,与清军决一死战。郑军一贯以攻为守,习于野战,郑成功认识到与八旗军骑兵进行野战对己不利,于是改变战法,以防御为主,伺机出击歼敌。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准备之后,开始对海澄发动进攻。郑成功手执隆武帝赋子的“招讨大将军印”,当众宣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鼓励将士奋力死战,恢复明朝江山。还宣布:有冒死立功者,愿将此印转赠。清军得知郑军由野战改为据城固守,也暂时按兵不动,而以火力连日轰击海澄。一时间海澄城飞沙走石,木栅全部被毁,伤亡颇多。在这紧要关头,郑成功亲临前线一面激励将士,一面命令战士挖掘掩体,减少伤亡。这时,郑军派出的探子回报说,清军的弹药即将用完,近期无法补充。郑成功判断清军必将在近日寻求决战。郑成功下令:“神器营在半夜秘密将城内所有火药埋在城外外壕,把引信通过地道引至城内。同时召集众将布置方略:先把清军引入外壕,然后引爆炸药,全线出击。不出郑成功所料,在猛烈炮火的攻击后,清军于拂晓前匆忙对海澄发起攻击。郑军的前沿部队与清军短兵相接,战至天亮,郑军故意败退,把清军主力引向外壕。清军不知是计,步步进逼。郑成功见清军主力大部分进人外壕,而郑军退尽之后,下令点发火药。霎时间爆炸声震天动地,清军毫无防备,被炸得血肉横飞,死伤惨重。爆炸刚停,郑军全线出击,将过壕的清军全部消灭。郑军土气大振,乘势追击,清军一败涂地,只有部分残兵逃回。
海澄之役,郑成功审时度势,奋勇作战,终于击败八旗精骑,在“死地”获胜。随即乘胜进兵,控制了闽、粤一千余里的海岸以及漳、泉、潮、惠等地,拥有精兵二十万人,成为当时抗清的主要力量。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