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七年(公元 1660年)五月,安南将军达素率大军围攻郑成功于厦门,突入岛上的清军全部被歼。
厦门一仗虽然获胜,但郑成功意识到已经难再与清兵对抗,于是决心收复1624年被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为此,郑成功一面积极招募人员,修整船只,备造军器,并且招聘了三百名熟悉台湾海港、地形情况的领航员,做好东征准备;一面派人送信给在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重申对荷兰国之善意,麻痹对方。由于郑成功在大陆战事的失利,荷兰国正以为郑成功将进攻台湾,派巴达维亚(今印尼首都雅加达)樊特郎率领一支十二艘船的舰队,运载千余人增防台湾。揆一看了郑成功的信后,以为郑成功不可能进攻台湾,于是只留下三艘战舰,六百名士兵和一些军需物资,其余又返航回巴达维亚去了。郑成功得到这一消息,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年三月,率战船数百艘,共二万五千人的舰队,由料罗湾出发,开始渡海东征。
荷军在台兵力约二千余人,主力防守在本岛西侧的鲲身岛,小部分兵力约二百余人防守在本岛上的普罗文查城。由外海进入台湾的水道,主要是大港,不仅水深,大船可以通行无阻,而且距离近。但有荷军主力防守,航道全在荷军炮火控制之下。其次是鹿耳门港,但沙石淤浅,航程远,退潮时只能通行小船。但荷军在此只派一名伍长六名士兵驻守。
根据情况,郑成功决定由敌人意料不到的鹿耳门港进入台江,在敌人没有防备的禾寮港登上本岛,直插赤坎城(今台南市),然后再各个击破敌人。四月初二晨,郑率舰队抵达鹿耳门外,轻而易举地抢占北线尾岛,于午后涨潮时驶抵禾寮港,主力开始登陆。早已联络好的接应人员和台湾人民纷纷前来接应,不到两小时,郑军全部上岸。部队登陆之后,首先抢占了赤嵌街的粮食仓库,同时包围了普罗文查城。
荷军对郑军突然在鹿耳门登陆一无所知,十分惊慌,急忙出动四艘战舰向郑军舰队攻击。荷军一向傲慢,甚至认为中国人受不了火药味和枪炮的声音。想不到郑军集中炮火,一举击沉荷主舰“赫克脱”号,“斯。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仓皇败逃日本,快艇“马利亚”号逃往巴达维亚。荷舰队彻底瓦解。在海战的同时,荷军又派出阿尔多普上尉率领二百多名士兵增援赤坎,在郑军的截击下,遭重创。不久,又由贝德尔上尉率领二百四十名荷军,企图夺回北线尾岛,恢复鹿耳门港的控制权。在郑军的夹击下,遭到歼灭性打击。与此同时,苦难深重的台湾人民也掀起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高潮。淡水、基隆、新岸等地郑军尚未到达地区的人民,都自发起来捣毁荷兰教堂和统治机构。
粉碎荷军反扑后,四月初六,郑军集中兵力围攻赤坎城,荷军司令描难实叮举起白旗投降。四月初七,郑军水陆两路强攻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镇),未克,伤亡较大。郑成功随即改为长期围困,将主力抽往各地建立政权和屯垦,迅速站稳了脚跟。这年底,困守孤城的荷军见大势已去,被迫投降。
郑成功在后有追兵、前有强敌的情况下,采取攻其无备,顺利收复了台湾,扞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