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历史故事/取信于民,3则历史故事:做人需要诚恳真实
  • 2025-04-03 09:37

取信于民,3则历史故事:做人需要诚恳真实

商鞍为秦王拟定变法条令,为了使百姓相信,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令人在秦国都南门处聚起一根柱子, 语告天下,说谁能把这根木头移到北城门,就赏给这个人十金。百姓疑感不解,不敢相信真会有奖赏,因此没有人搬动术头。后来商鞅又下令把奖金提高,终于有一个人出来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遵守承诺,命人按照承诺的数额给了这个奖赏。商鞅这一举动, 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对于变法的顺利颁布执行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华歆和王朗乘船避难,这时候有一个人想跟着他们同行。华欢感到为难,王朗说:“船这么大,多他一个人也没什么关系。”后来追兵赶到,王朗就想把这个搭船人推下去。华歆说:“我之前之所以犹豫,就是因为考虑到危难时的事情。只是既然我们已经答应他上船,怎么可以在紧急的时候就把他抛弃掉呢?”于是就带着这个搭船人一起逃跑了。

孔子住在陈国,后来离开陈国,经过蒲地的时候,正赶上了公叔氏在蒲地叛乱。蒲人拦住孔子等人,对孔子等人说:“如果你们答应不去卫国,我们就把你们放了。”于是孔子表示不会去卫国,这些人就把孔子放了。孔子离开蒲地后就前往卫国,子贡说:“先生怎么可以不守信呢?”孔子回答说:“在受人胁迫时候立下的盟约,是可以不必遵守的。神明们是不会听这种盟约的。”

做人需要诚恳真实,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答应下来。商鞅通过遵守承诺来取信于民。华歆的做法显然比王朗更显出君子的德行。涉世之中需要有灵活变通的意识,孔子在受到蒲地人威胁时立下盟约,这种盟约是不必遵守的。既要真诚待人,遵守诺言,又要灵活机变,不拘泥于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5600
  • 今日 0
  • 访问量 14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