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兴兵伐隋,在接连攻占霍邑(今山西霍县)、龙门(今山西河津)之后,集中主力围攻河东(今山西永济西)。河东隋军守将屈突通据城坚守,李渊屡攻不下。这时,李渊想绕过河东,直趋长安。部将裴寂则认为:屈突通兵力不小,若舍之而去,一且不能攻取长安,退时就会陷人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所以应该先打下河东再前进。与裴寂的意见相反,李世民着眼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方针,认为乘势迅速入关,使长安“智不及谋,勇不及战”,攻取容易得手。
久攻河东坚城,空耗日月,徒增伤亡,对方可以从容备战,成功就难了。李渊采纳了李世民的意见,以少部兵力继续围攻河东,亲率主力渡河入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长安,取得关中。河东守将屈突通见大势已去,被迫投降。
河东决策,对李渊集团能否贯彻乘虚人关的战略计划起着重要作用。在当时隋朝将亡,群虎争食的形势下,谁赢得了时间,谁就争取了主动。倘若李渊军久峙河东,不仅使长安有备,也有可能让其他反隋的武装势力捷足先登,占据关中。那样,李渊集团就不可能号令天下,甚至要遗恨千古了。
从而把古人“地有所不争”这个一般的应变思想,发展到了战争指导规律的高度。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